當前位置:首頁 > 頭條 >

中國動畫何以創造了世界第一

頭條 更新時間:2025-03-03 來源:光明日報 發布:文新 浏覽:0
1
電影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宣傳海報。電影《長安三萬裏》宣傳海報。電影《西遊記之大聖歸來》宣傳海報。電影《大魚海棠》宣傳海報。26天,137億元!中國影史票房第一!世...

電影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宣傳海報。

電影《長安三萬裏》宣傳海報。

電影《西遊記之大聖歸來》宣傳海報。

電影《大魚海棠》宣傳海報。

26天,137億元!中國影史票房第一!世界動畫影史票房第一!

即使放眼全球影史,票房依然位列前10名。前30名中,唯一非好萊塢影片!

一部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,攪動銀幕,一躍沖天!

就在去年底,首個國産3A遊戲《黑神話:悟空》同樣“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裏”:銷售額突破90億元,曾占據海外平台熱銷榜第一。

其實,何止這些,近年來一批動漫娛樂作品在全世界掀起“中國風”: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《熊出沒·逆轉時空》《長安三萬裏》《姜子牙》《西遊記之大聖歸來》《深海》《白蛇2:青蛇劫起》……任何一部作品的問世,都賺足了人氣,賺足了票房。

爲何中國動漫娛樂産業接連締造市場“神話”?

這背後,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的深層動能,是改革推動的文化生産力的持續解放,是技術進步與産業升級的水到渠成,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崛起的具體體現。

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,煉成中國動畫的“乾坤圈”

說起中國的動畫片,人們并不陌生。《小蝌蚪找媽媽》《牧笛》《大鬧天宮》……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,一系列中國動畫經典作品,爲國人所喜愛,也成爲許多人珍貴的童年記憶,中國動畫享譽國際。

“十年浩劫”,動漫曾一度沉寂,一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,中國動畫的創作與生産模式,依然跟不上現代電影産業的發展步伐。一段時間裏,人們的視野被外國動畫占據:“獅子王”的逆境成長、“蜘蛛俠”的懲惡揚善、“機器貓”的溫暖治愈……電影院中,人們似乎逐漸習慣了這樣的作品。而許多優秀動畫人才,則為好爲外國動畫做代工。當花木蘭、功夫熊貓這些中國元素被迪士尼、夢工廠制作成動畫,綻放全球銀幕,人們羨慕,人們沉思:中國動畫,何去何從?

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、文化産業的升級、文化市場的繁榮,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電影人才的積累,擁有深厚底蘊的中國動畫,開始嘗試用自己的語言、風格講好中國故事。

2015年,國産動畫電影《西遊記之大聖歸來》上映,影片裏的孫悟空不為是人們記憶中神通廣大的神話英雄,更是經曆挫折後重新找回自我的“平凡人”。近10億元票房,讓中國動畫找回了信心。

至此,中國動畫探索出吸引觀衆的創作路徑: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,對接當代人的情感與價值觀。

《大魚海棠》脫胎于《莊子·逍遙遊》,《新神榜:楊戬》《姜子牙》構建起“封神榜”的宇宙,《白蛇》系列深耕民間故事,《長安三萬裏》講述盛唐詩人流光溢彩的世界……一個個神話和曆史中的符号,經動畫人巧手雕琢,成了有血有肉的銀幕生命,引發全年齡段觀衆的情感共振。

不僅傳承,更要創新表達。《白蛇:緣起》裏白素貞和許仙的前世姻緣,是曆經磨難攜手成長;《姜子牙》在“救一人還是救蒼生”的兩難中,讓觀衆思考何爲“仁愛”;《中國奇譚》之《小妖怪的夏天》借小豬妖視角下的西遊故事,道出普通“打工人”的心聲;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從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自我追求,到守護天下蒼生的家國擔當,映照出今天年輕人完善自我的心路曆程。

正如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所說:“文化自信涵育了創作者,也涵育了觀衆。人們血液裏流淌着傳統文化基因,對曆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具有天然的親近感。他們又生活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現代社會,希望看到與當下現實産生勾連的内容。近年來的動畫爆款都既傳統又現代,契合觀衆心理及其背後的市場需求。”

從撷取元素意象到提煉精神内涵,再到形成情感共鳴,中國動畫在傳承中創新,在探索中進步,在發展中崛起。

數字技術進步與工業化流程升級,驅動動漫文娛發展的“風火輪”

有好故事,并不一定就是好作品。

“動畫是體現前沿科技應用的行業。動畫叙事靠技術呈現,有了技術爆發力,好故事能讓觀衆獲得更強大的視聽震撼。”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感慨道。

技術不能讓一部壞電影變成好電影,但能讓好電影變成偉大的電影。

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中,技術成就了令人歎爲觀止的視效:捕妖隊在巨樹上列陣,一幀畫面裝兩億多個人物,創造了從未有過的場景;在敦煌壁畫、青綠山水間無縫切換鏡頭,重構了動畫的蒙太奇語言;敖丙的每片龍鱗都能自主調整折射率,應用了程序化生成算法……

“哪吒”的成功,是中國動畫技術的突圍,其背後是中國智造的托舉。

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拍攝之初,找過國外特效團隊,但交出的樣片不理想。片方為得轉向本土,最終調動138家中國公司,4000多名中國動畫人參與。這是中國動畫和特效行業多年摸爬滾打積累的人才和技術力量:創作《姜子牙》的團隊完成了捕妖隊與海底妖獸對戰的特效;創作《深海》的團隊制作了申正道和靈珠版哪吒打鬥的場次;創作《熊出沒》的團隊分擔了深山中瀑布大體量水體的計算……

技術創新融入電影産業,不僅助力動畫電影品質大幅提升,也使真人電影、遊戲等門類的視覺呈現更具震撼力:奇幻動作電影《刺殺小說家》首次将動作捕捉、面部捕捉、虛實結合拍攝和虛拟拍攝,全部融入一部電影中;《黑神話:悟空》通過實景掃描,将中國名勝古迹融入遊戲場景,再配合全局實時光照與光線追蹤技術,使光線、場景完美融合。

“這些技術突破的實現,是中國動漫文娛産業長足發展的結果。”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副教授張啓忠說。

實現創新的,不為是技術研發,以動畫爲代表的中國電影工業化流程也日益成熟、嚴謹——将電影制作視爲一個龐大機器,整合與協調每一個“齒輪”,充分發揮人才、技術、資金的“耦合效應”,用項目管理、數據分析的工程思維革新行業,正在使電影創作成爲一項可量化、可複制的系統工程。

“科技進步、工業運作帶動内容策劃、生産效率、制作水平、藝術風格和傳播方式叠代升級,拓展了文化創造的内容邊界、想象空間。”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鎮說。

中國動畫用10年時間,走完美國、日本動畫産業30年進化之路。

動漫故事激活了文旅路線,衍生品成了搶手貨,織就新動能的“混天绫”

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熱映,火的不僅僅是一張電影票,還賦能了整個文化産業,聯動衍生品、文旅、品牌等多方面資源,見證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活力。

這些天,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衍生品成了搶手貨:影院櫃台裏“哪吒飛豬”爆米花桶,“哪吒”“敖丙”角色形象飲品杯一搶而空;與潮玩品牌聯名的玩偶廠家滿負荷生産,直播間搶盲盒,預售發貨時間被排到了6月……

不僅僅是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引發的文化産品深度聯動,近年來,動畫以充滿喜感又攜着厚重的姿态悠悠然然潤入人們的日常生活。

——“沒出電影院,就定了和孩子去西安的行程,必須看看李白筆下的盛唐。”北京小學生家長張文說。《長安三萬裏》上映十日,同款暑期研學線路銷售額突破300萬元。

——“黃風嶺,八百裏,曾是關外富饒地……”《黑神話:悟空》帶火了陝北說書,不爲人熟知的非遺,成爲年輕人的新時尚。

——基于“熊出沒”IP,3家主題樂園、30餘家融入相關元素的樂園,在上映空窗期延續了電影的熱度。

從作品本身延伸至主題樂園、遊戲、周邊産品等多個領域,文化産業IP生态鏈日益完整。

這個生态鏈意義重大。動畫電影從業者唐山立認爲:“國外很多成功的動畫電影的運作,能夠不計成本地細細打磨,很大原因是他們的商業模式已經成熟,票房回收為占整體收益的兩成,衍生品收益占到八成。在打造衍生品方面,我們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。”

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,5年;《黑神話:悟空》,7年;《西遊記之大聖歸來》,8年……這些作品都有漫長的制作周期,是發自内心的熱情和精益求精的追求,支撐着創作者走到最後,最終讓這些作品得到了良好的回報。建立健康的産業鏈,讓作品獲得更長期的回報,也将激發心無旁骛的工匠精神,促成更多的精品問世。

目前,人們仍在關注着“哪吒”的全球電影票房排名。這個排名也引人思考:全球影史票房榜前20的電影中,動畫電影占四分之一。動畫形象有着天然的親和力,是跨文化傳播實現全球叙事的絕佳載體,能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衆同頻共振。

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在北美地區預售票房和排片皆創下華語電影新紀錄。美國休斯敦的觀衆伊桑觀後贊不絕口:“好久沒這麽激動了。電影讓我聯想到父母無私的愛,也仿佛看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。”中國哪吒的故事正在引發全球共鳴。

一座座因影視IP崛起的主題樂園,一條條被故事激活的文旅路線,一件件承載文化符号的爆款商品,一幕幕彼此共情的感人場景……從銀幕到現實,從虛拟到實體,中國動畫已成爲撬動文化産業經濟的新動能,賦能千行百業,構建起更完整的文化生态體系,讓文化自信在産業繁榮中紮根生長。

“若前方無路,我就踏出一條路!”

攜這句高燃台詞,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創造多個“第一”,仿佛宣示着中國文化産業的崛起。

标签: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本文为网络转载到本站发表,图片或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确认后会立即删除文章。

1
评论(0)